KAIYUN「中国」开云·官方网站

辰光医疗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KAIYUN开云

公司新闻

辰光医疗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上海辰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3年2月完成了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后的增加注册资本工商变更登记,注册资本增加至人民币8584.7126万元整。报告期内,公司先后于2023年6月和2023年12月完成了两次增加经营范围的工商变更登记。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经营范围为:许可项目: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租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需备案);第一类医疗器械租赁;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租赁;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力电子元器件销售;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子元器件零售;电子元器件批发;电子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专用设备销售;电子专用材料研发;电子专用材料销售;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销售;电子(气)物理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工器材制造;电工器材销售;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机械电气设备制造;机械电气设备销售;电气设备销售;机械设备研发;机械设备销售;专用设备制造(不含许可类专业设备制造);专用设备修理;通用设备制造(不含特种设备制造);特种设备销售;试验机制造;试验机销售;实验分析仪器制造;实验分析仪器销售;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发电机及发电机组销售;电机制造;超导材料制造;超导材料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磁性材料生产;磁性材料销售;金属结构制造;金属材料销售;汽车零配件批发;汽车零配件零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技术进出口;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软件开发;软件销售;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电线、电缆经营;塑料制品制造;纸制品销售;非居住房地产租赁;货物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公司下属3家全资子公司和1家分公司。

  1、上海辰时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于2023年2月完成了变更注册地址及经营范围的工商变更登记。截至2023年12月31日,辰时医疗经营范围为: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专用设备修理;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2、上海辰昊超导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为:超导科技、超导磁体、常导磁体、低温设备、真空半导体设备、低温、强磁测量仪器的研究、生产、销售、维修和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销售二类医疗器械,电线电缆、电子元器件电子设备、五金交电、塑胶制品,医疗器械专业领域内的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医疗器械的维修、维护和保养,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3、上海辰瞻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于2023年6月完成了增加经营范围工商变更登记。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上海辰瞻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为: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兽医专用器械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专用设备制造(不含许可类专业设备制造);专用设备修理;电子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专用设备销售;机械设备研发;机械设备销售;电子产品销售;机械电气设备制造;机械电气设备销售;电子、机械设备维护(不含特种设备);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子元器件批发;供应用仪器仪表销售;消毒剂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消毒器械生产;消毒器械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租赁;Ⅱ、Ⅲ类射线装置生产;Ⅱ、Ⅲ类射线装置销售;Ⅱ、Ⅲ、Ⅳ、Ⅴ类放射源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报告期内,辰光医疗出资购买了子公司辰瞻医疗的少数股东持有的30%股权,股权转让完成后,辰光医疗对辰瞻医疗持股比例变更为100%,辰瞻医疗成为辰光医疗全资子公司。公司于2023年8月完成了该项股权转让的工商变更登记。

  4、上海辰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于2023年8月在北京设立,并取得由北京市通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发的营业执照。北京分公司的经营范围为: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专业设计服务;软件开发;技术进出口;电力电子元器件销售;电子元器件批发;电子专用设备销售;电子专用材料研发;电子专用材料销售;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销售;电工器材销售;机械电气设备销售;电气设备销售;机械设备研发;机械设备销售;专用设备修理;试验机销售;实验分析仪器销售;发电机及发电机组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纸制品销售;磁性材料销售;电线、电缆经营;软件销售;货物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租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综上,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是医学影像超导磁共振系统(简称:MRI系统、或MRI)和MRI系统的核心部件,包括:超导磁体、射频探测器、MRI系统其他硬件、MRI系统配件和科研领域定制化特种磁体的研发、生产、销售、维修、保养,及提供超导磁共振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的产品和服务。公司已通过多项国内外权威认证,包括: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欧洲CE管理体系认证、美国FDA产品认证、国际UL产品认证和ISO14001认证。公司是重视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并已获得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有效专利78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50项、外观专利8项、美国专利1项、欧盟专利1项。已取得软件著作权5项。在审核中的国内专利申请36项和PCT专利3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6项和外观设计专利2项。

  公司的收入模式以直销为主,与公司所处产业链位置相关,医用超导磁共振系统的核心部件主要为面向下游MRI设备商及集成商等的直接销售;同时,部分销售采用经销模式,主要与射频探测器的产品特性及下游渠道相关。超导磁共振系统等医学影像设备主要为直接向终端医院销售和经销模式相结合。公司主要的客户类型包括超导磁共振系统商、终端医院、科研院所及高校等。报告期内,公司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和客户类型没有发生变化。

  公司按照供方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制定合格供应商评估标准,确保采购的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包括各类电子元器件,液氦、超导线等化工原料及线材,骨架、钢板等机械结构组件,冷头、压缩机等机电组件和其他包装材料等。报告期内,公司采购关键资源没有发生变化。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包括:MRI系统、超导磁体、射频探测器、MRI系统其他硬件,MRI配件,技术服务及其他收入。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

  2023年度,公司根据年度经营计划,积极贯彻董事会的经营战略指导,努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规范运作水平和经营管理决策的合规性。

  经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达到483,752,548.96元,总资产比上年期末增加9.61%。公司负债总额194,772,060.38元,比上年期末增加30.48%。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88,980,488.58元,比上年期末减少2.41%。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5,644,428.3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80%,营业利润-19,590,860.31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6.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782,726.7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0.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8,560,511.62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9.36%。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国内营业收入151,154,281.82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80%;实现国外营业收入14,490,146.55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7.02%。

  报告期内,考虑公司发展策略及未来市场需求,结合公司制定的经营目标和计开云中国划,开展自有品牌Faro1.5T超导磁共振系统销售,增设医学影像设备营销中心和产品中心,引进医学影像大设备销售团队及市场推广团队,依托现有成熟核心部件的竞争优势,拓展自有品牌磁共振整机市场。

  公司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和规范运作,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和工艺及零部件的标准化,提高产品安全性、可靠性和成本控制。公司依托自身的技术实力,不断完善ISO13485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定制化研发拓展公司产品品类,进一步提升公司在MRI领域的竞争地位。

  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开展1.5T微液氦全身成像超导磁体、高性能3.0T磁共振医疗诊断成像超导磁体、用于硅单晶生产过程中降低氧含量的CUSP超导磁体、云线圈等项目研发工作。报告期内,研发投入26,973,799.0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8.40%,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6.28%。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代码:C35)。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之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业”分类代码:C3581。

  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人体各部位疾病诊断的成像技术。不同于CT和X射线,磁共振成像具有图像分辨率高、对比度好、信息量大和对人体无损伤的等特点。1985年美国FDA批准医用磁共振设备用于临床诊断后,医用MRI设备在美国市场迅速发展成为医学影像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诊疗手段。中国MRI产业起步较晚,医用磁共振行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普及率相对高于中国,跨国品牌的医疗影像设备长期垄断中国市场。

  随着国家政策加大对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国产化的扶持力度,中国MRI技术不断攻坚,国产化进程逐步加速,超导MRI设备成为重要高端医学影像系统之一。超导磁共振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为中国系统厂商提供了与国际品牌竞争中的价格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基层医院可以承担购置成本,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很多临床端的应用问题,国产品牌MRI逐步得到国内医院认可。

  2023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以下简称《目录》)通知》(国卫财务发〔2023〕7号)明确“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MR)”调出管理品目,磁共振系统采购不再需要配置证审批,提升了磁共振系统国产化需求。

  中国超导磁共振行业中,磁共振系统以系统集成居多,主攻磁共振核心部件的厂商较少。中国制造的超导磁共振核心部件突破多项技术壁垒,通过市场不断验证其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和高效的售前、售后服务响应等优势,正不断缩小与跨国品牌设备的差距。

  据医工研习社数据统计,2023年,国内磁共振企业已超过15家,受大环境影响,MRI年销量不到1500台,无论1.5TMRI还是3.0TMRI均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出现10年来首次负增长。但随着我国加大力度推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超导MRI系统的国产化显著提升。国产化品牌MRI系统2023年市场占比已达约39%,较上年上涨6%;国际品牌MRI系统市场份额降至约61%。

  超导磁体是超导技术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作为高新技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发展低能耗、环境友好的超导技术对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超导技术在高能物理方面的加速磁体、医疗方面的核磁共振、肿瘤治疗用质子回旋加速器、科学研究方面的各类强磁场磁体和工业应用方面的磁分离和磁控提拉法(MCZ)单晶生产用磁体等均为超导磁体在各领域的应用。超导磁体可以凭借其能耗低优势对高品质需求、节能化领域帮助产品升级,随着超导磁体商业化应用进程加快,未来超导磁体将突破更多的下游应有边界。

  中国超导磁体由于研发投入不足长期依赖进口,相关自主知识产权及关键技术一直未获突破,严重制约相关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目前国内低温超导生产企业,在光伏级单晶硅生长领域应用展开磁体布局,通过施加超导磁场能更好控制氧进入硅晶体和电阻均匀性,从而提升电池转换效率和良率,是特种超导磁场在光伏领域应用的新技术趋势。报告期内,随着国内企业加速技术迭代,国内多家公司积极开展超导磁体布局和加大研发投入,推进超导磁体再单晶硅生长领域应用的产品降本和国产化趋势。

  医疗器械产业是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医学影像设备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细分市场,在医疗器械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医学影像设备技术不断突破不仅推进了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更推进了整个医学的先进程度。中国是全球第四大医学影像市场,也是全球磁共振行业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

  中央印发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鼓励发展高端医疗设备,推动医学影像设备发展,中国有望迎来国产医疗设备的新的繁荣阶段。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数据,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截止2030年,预计中国MR市场将突破244.2亿元规模。远高于全球同期水平。除了人口基数大导致每百万人保有量差异巨大外,单价高是导致超导MRI系统在我国推广速度偏慢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国产化提升产品性价比,是未来超导MRI系统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

  2023年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卢忠在医疗器械经济信息发布会上指出,未来国产替代将成为市场主旋律,尤其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国产品牌发展是潜力巨大的。

  磁共振绿色无辐射的优势更有利于磁共振技术的医学应用,未来磁共振射频系统发展将不断提升射频接收通道、线圈单元的数量,以获取更高的灵敏度和信噪比。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医学的应用未来趋于更高清晰度和分辨率的图像质量、更快的检测速度和更舒适的检测体验。医疗科技进步推动医疗诊断技术发展,未来3.0T磁共振系统将成为重要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之一。

  近年,N型电池片产能大幅扩张,对拉晶效率的要求提高带动超导磁体进入光伏级磁拉单晶硅领域。根据2024年光伏行业年度策略报告预测,预计2023-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有望从380GW增至547GW,年均复合增速达12.91%,国内新增装机有望从180GW增至304GW,年均复合增速达19.09%。P型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理论极限为24.5%,而N型电池片的理论极限高达28.7%,实际电池效率已达24.5%逐步成为主流技术。但N型电池对硅片的质量要求更高、对硅片氧含量更敏感。TOPCon高温过程较多,易激发硅片内的氧原子形成同心圆,使电池片效率下降。常规降氧方式只能到10ppm,需要引入超导磁场降至7ppm以下。

  在硅棒生产环节增加超导磁场可以减少晶体材料里面的氧含量、提升生晶体生长的稳定性,最终提升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至少0.1%。在高温过程中,硅溶液内部容易出现热流动,冲刷坩埚壁,造成晶体里含有较多的氧,后续加工过程中氧会沉淀形成杂质,产生同心圆和黑芯片问题,使N型电池片转换效率下降,对于N型硅片,杂质含量超过7ppm之后,缺陷会急速上升,如果使用传统降氧方法,只能做到10ppm,超导磁体产生的强磁场可以有效抑制热对流,降低氧含量,使材料凝固液面更稳定,缓解同心圆和黑芯片问题,提高材料纯度,增加产品产能,增加电池片转换效率。同时,引入超导磁场提升拉晶良率和成晶率,提升10%单产以及延长石英坩埚寿命。

  超导磁控晶硅生长炉优势明显,随着国内企业加速技术迭代、超导磁体降本、提升硅棒品质和效率,有望助力超导磁体规模化放量。

  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公司发展战略和未来市场需求,制定公司战略发展目标。

  在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国产化的政策支持下,公司以医用超导磁共振技术攻坚和产业化转化能力为依托,结合多年积累的磁共振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产和MRI系统集成技术的优势,持续向医学影像领域横向拓展技术和核心产品储备。

  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不断拓宽涵盖1.5T、3.0T和7.0T超导磁共振全产业链核心部件的产品品类,有计划的新增磁共振系统配置类型和开发其他医学影像设备技术。

  公司将继续不断探索超导磁体技术在医学影像、质子束治疗、晶体硅生长用的超导磁体等领域的应用。将公司发展成为行业领先的、具备全产业链自主核心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能力的医疗成像诊断设备和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

  在公司董事会的领导和督促下,公司坚持战略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组织架构、强化业务布局,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市场需求分析和实际经营情况,有效地执行年度经营计划。

  1、根据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优化内部控制管理流程。督促和监督各部门对内控制度和ISO13485的执行情况;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研发、销售、管理等人才培养和储备,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3、持续医用超导MRI核心部件的研发,进一步拓宽适配1.5T、3.0T和7.0T磁共振系统的核心部件的品类。如:云线圈、一体化射频链路系统、射频放大器、梯度线、扩大公司在医学影像方面的经营范围,增加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产品品类,做好合规登记备案和产品注册工作;

  6、根据合作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团队的相关领域研究方向,持续优化7.0T超高场强小动物实验系统测试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自主研发国产精密科学仪器的底层支撑;

  7、持续特种超导磁体的投入,依托长期在医用超导磁体开发效率和工艺领先的优势,拓展超导磁体应用领域;积极推进晶体硅生长用的超导磁体的样机优化、工艺改进及商务工作;8、开展医用超导磁共振系统的售后配件销售、维修、维保、迭代等附加值高的业务。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公司未来的经营计划或目标可能会受到下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1)客户可能因其自身的市场变化无法按照已签署的协议履行买卖义务;(2)公司新产品研发、生产等不能全面满足客户不断提高的产品、性能、成本等方面的要求。

  超导磁共振系统为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中高端产品,我国市场份额长期被国际厂商垄断,相应核心零部件及技术更被认为是我国医疗影像产业链上“卡脖子”的关键。公司通过近20年的自主研发陆续攻克MRI系统核心硬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

  如果行业内出现突破性技术或者全新技术路线,公司因持续技术创新不及时或产品研发未能及时调整技术路线,产业化进程不及预期,又或者新产品在技术、性能、成本等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会导致公司承担与布局新技术、新产品相关的不确定风险。

  MRI是在物理学、数学、生物医学工程,心理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和临床医学融合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综合素质要求高,且需要长达数年的实践才能具备产业化应用能力。公司后续产业化进程不及预期,可能导致核心研发团队人才流失,从而对公司持续发展构成不利影响。

  公司通过对外部整体环境、经济和行业的发展方向及公司对战略布局的持续研究,审慎地把握行业需求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同时,公司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技术人员知识产权申报的激励制度,以保证公司设立相关研发项目并完成产品优化迭代的工作。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公司人力资源和行政部门积极协助引进人才办理居住登记、落户申请、人才公寓和公租房申请、职称评定和子女教育等工作,并为核心研发团队提供各类与业内专家学习交流的机会。

  中国超导MRI设备增量市场份额中,GPS的市场占有率仍占大半市场份额,中国 MRI设备商的国产化趋势虽取得了重大突破。除了联影医疗外,其他MRI系统商开始通过内生发展和外延并购等方式,关注全产业链闭环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为领先地位的系统商,对其他设备商造成的压力间接传导至产业链上游的独立核心部件供应商。因下游市场激烈竞争,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受到波及的风险。

  Philips 医疗影像事业部已经整合Invivo Corporation 射频探测器业务,Philips存在优先对集团内部开放新产品合作的商业习惯。如果发生诸如公司研发水平、效率重大退步,产品成像效果、质量大幅下降,不能满足Philips需求的情况,存在被Phillips内部业务体系替代的风险。Philips为公司射频产品的主要客户之一,如果双方合作存在调整,将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有较为成熟的磁共振全链核心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经验,通过自主创新的研发优势,继续深入研究不同场强、孔径、多通道的部件,和弥补产业闭环的软硬件产品,从而拓展多样化产品满足客户标准化和定制化的需求。此外,公司多年深耕射频探测器领域形成技术积累和经国际认证的先进质量体系管理,不断降低公司被Philips自有业务体系替代的风险。

  射频产品具备“半耗材”性质,使用过程中出现损耗需返厂修理,设备升级或使用频率过多均会造成射频探测器的升级及更换。随着公司射频产品对全球特别是欧美MRI产业链接近20年的输出,公司迎来更多的维修和保养需求。我国对境外医疗电子产品逐步采取严格的进口备案管理方式,导致海外市场的维保业务难以通过国内工厂实施。MRI射频产品的支持政策尚未落地,对境外维保业务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与境外客户主要使用美元定价、结算。公司外销业务会给予客户信用期限,人民币汇率波动直接影响公司汇兑损益,进而影响公司产品出口价格的竞争力和经营业绩。

  磁共振系统是医学影像行业的先进代表,近年国家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发展高端医疗设备,推动医学影像设备发展。2024年国家商务部、生态环保部和海关总署发布了2024年第7号《关于发布第三批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的公告》已将“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零件”列入了第三批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公司正在积极办理相关迁转和准入手续,恢复子公司辰时医疗在综合保税区的境外产品返厂的维修业务。

  公司密切关注外汇市场的汇率变化控制资金收付,根据汇率波动情况及时调整境外业务的收支,争取汇率补充。

  报告期内,实际控制人控股比例较低,为27.21%,可能影响股东大会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效率。若今后公司发生重大重组、收购等事项,公司实控人的持股比例可能出现变动,对公司的人员管理、业务发展和经营业绩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员工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可能处于高电压、超低温、强磁场等复杂环境。公司已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安全生产规范,成立至今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但若因作业人员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作业流程或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风险。

  公司严格按照ISO13485质量管理体系、UL安全认证和ISO14001等国际认证体系和公司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管理研发生产各个环节,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安全事故监控、环境保护等事项,设立了专门的安全生产小组负责监督管理,尽可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公司为MRI产业链核心硬件企业,研发的射频、磁体及梯度为超导磁共振领域的重要技术及产品,公司存在研发投入资本化的会计处理。如未来出现宏观环境重大变化、产品市场格局改变或者产品商业化进展不及预期等情况,可能导致研发项目无法为企业带来预计的经济效益,相关开发支出形成减值损失,进而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多项3.0T 和7.0T 相关的储备技术,对应产品暂未实现规模化销售。

  国内该产业领域目前被外资产品垄断,公司掌握的技术具备重要产业价值,但不排除随着国内外公司加强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公司相应的技术被迭代,从而导致对应无形资产存在减值的风险。

  加强研发项目前期市场调研和实施管理,推进相关产业的商业合作,促使研发成果向市场转化。

  募投项目可行性分析基于国内外市场环境、原料供应、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价格等假设性条件。若公司实施过程中,上述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出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行业竞争加剧、项目延期等不确定性因素,将给募投项目的预期效果带来较大影响,导致与项目的可行性方案出现较大差异。若募投项目无法顺利执行,可能面临募投项目失败的风险,对公司未来的经营成果造成不利的影响。

  公司综合考虑行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分析及公司的经营目标审慎地控制投资风险,有计划地开展募投项目工作。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导航栏目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 KAIYUN开云

手 机: 15175328822

电 话: 15175328822

邮 箱: adminky@youweb.com

地 址: 河北省保定市雄县昝岗镇东河岗村2组0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