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世界环境日设定50周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六五环境日活动的主题定为塑战速决(BeatPlasticPollution),再次呼吁全世界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
4月22日,中国环境报社联合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GRPG)、碳LIVE平台等启动了“塑战速决—塑料循环经济解决方案征集令”,征集具有创新性、科学性、有效性、借鉴性的废弃塑料回收利用的先进案例。
近年来,我国塑料污染治理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深入地了解当前中国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情况,中国环境报记者近日专访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李金惠。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金惠
李金惠:根据《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报告,2020年,中国塑料使用量为9087.7万吨,同比增长12.2%;中国的塑料废弃物年产生量超过6000万吨。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电商、外卖、快递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导致对一次性医疗及防护用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废弃塑料产生量快速增长。为有效应对塑料污染问题,中国全面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开展全链条治理。
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推动中国塑料污染治理进入全链条管理阶段。
2020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推动包装物的减量化及回收利用等也作出明确规定。
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从源头减量、科学替代、加强回收清运、完善农村塑料废弃物处置体系、加大再生利用力度等方面,对2021年—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在多年的塑料污染治理实践中,我国塑料污染治理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覆盖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治理力度也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全链条的闭环管理体系。
李金惠:中国政府科学稳妥推进塑料替代工作。《“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的措施。
在推广塑料替代产品方面,政府充分考虑竹木制品、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影响,完善相关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开展不同类型可降解塑料降解机理及影响研究,科学评估其环境安全性和可控性。健全标准体系,出台生物降解塑料标准,规范应用领域。加大可降解塑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降低应用成本。开云app下载 开云app全站加快对全生物降解农膜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大可降解塑料检测能力建设力度,严格查处可降解塑料虚标、伪标。
2022年11月,中国政府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为塑料污染问题提供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在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推广过程中尚存在一定挑战。可降解塑料存在耐热性和力学性能较差、生产成本高、产能不足、销售价格居高不下等问题,并且可降解塑料相关标准体系、产品检测认证制度尚不健全,伪降解产品鱼龙混杂,公众对替代品接受程度不高。此外,目前末端利用处置不配套,可降解塑料难以单独回收,废弃后多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理。
对此,需要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与科学普及。
中国环境报:当前,废塑料回收利用现状怎样?有哪些难点、痛点问题?从模式、技术和管理上有哪些亮点或突破?
李金惠:中国目前建立了由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加工利用工厂组成的较为完备的废塑料回收利用体系,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回收模式,推动垃圾分类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两网融合”,成效显著。
但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行业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规模型企业较少;技术储备和研发资金不足,对国外领先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强;客户多为中国或其他发展中国家,能进入发达国家且运行良好的设备相对较少。受限于国内机械工业整体配套水平,较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
废塑料回收利用普遍面临一些难点和痛点问题。一是生活垃圾分类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餐盒、软包装等低值可回收物无法做到有效回收利用。二是复合包装、软包装等利用收益低,单纯依靠市场手段难以实施。三是部分废塑料的再生利用也面临技术挑战。
中国环境报:作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负责任大国,中国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塑料污染治理实践可以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借鉴?
李金惠:中国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政策措施,是国际上较早开展塑料污染治理的国家之一。主要工作包括:
一是增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法治保障。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加强塑料污染防治相关法律要求,对农用薄膜、包装物、一次性塑料制品污染防治作出明确规定。
二是推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
三是指导督促各地落实各项治理任务。连续两年组织开展塑料污染治理部委联合专项行动,推动各地按期完成各项任务。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四是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塑料污染。积极参与并促成在巴塞尔公约现有机制下加强塑料废物越境转移管控,推动通过巴塞尔公约塑料废物修正案。积极加入巴塞尔公约塑料污染伙伴关系,主动承担塑料废物环境无害化管理技术导则修订,主动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李金惠: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综合施策。
一是源头减少塑料使用量。“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核心是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城市应尽可能减少塑料的使用。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如限制或禁止使用某些一次性塑料制品,消除不必要的塑料使用,以及鼓励使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可持续替代品。
二是推进塑料废物回收利用。“无废城市”建设的另一核心是资源循环利用,城市应建立健全塑料废物回收利用体系。相关部门可以推广更多的塑料再利用选择,包括可再装瓶、开云app下载 开云app全站散装分配器、押金返还计划和包装回收计划。同时,从财政上激励和稳定商业市场,例如,对低值塑料废物进行补贴,以促进更多的塑料回收。此外,加强垃圾分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建立规范收集设施,确保塑料废物得到有效回收。
三是加强塑料废物收集处理。在无法避免使用塑料的情况下,城市应加强对塑料废物泄漏的监管和处理。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塑料废物的分类、环卫保洁工作,确保塑料废物得到有效收集和规范处理。
四是推广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无废城市”建设旨在通过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持续降低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城市可以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尽量延长塑料制品的使用寿命,生产对环境危害更小的可持续替代产品。同时,通过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公众采用绿色消费方式,主动参与塑料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的行动。
原标题:《专访清华大学教授李金惠:废塑料回收面临哪些难点?如何与“无废城市”建设结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开云全站 kaiyun开云全站 ka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