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由理想气体×词业空间联合艺术家黄朔菲、唐国志、王焱共同呈现的展览“重塑巴别塔”在798艺术区理想气体开幕,小提琴家张芝庭在展览现场由作品而感的即兴演奏,也与展览和空间形成有趣的对话。
如展览前言所述,作为一个经典故事,巴别塔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甚至在不断的倒塌与重建中:从最初的交流与障碍,到如今个体与群体、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今天的语言对于交流来说早已不是障碍,更多的却是认知上的藩篱。展览试图呈现和探索的,正是艺术的多维形态及其背后的认知和思考。
作品《虚假的平等性》源自黄朔菲的一个想象:当一个材质均匀的球体处于所有观众的中心位置,光线度的对它的视觉经验是几乎没有差别的。于是她模拟出这个想象,对这个球体在同一轴线上进行拍摄,拍摄出若干张照片,并标注出每个拍摄角度的具体方位,但用肉眼观察所有图片是没有差别的。
艺术家思考的是,通过几何定律所决定的视角问题来思考对物质的客观判断和平面透视的关系。作品用一种既符合物理性又反物理性的视觉假象,来思考物理学的知识储备和平面绘画的学习对视觉经验客观性的影响。
黄朔菲的另一件作品《8x8x42cm x 5》则是其“对立方体的一束知觉”系列中的一组。物性与意识在空间中的关系是她一直关注的问题:“我是想用最简单的形体结构立方体为创作主体,预先制定好规则,用不同特性的材料在有限的形体空间内探索无限的可能性。以测量尺寸的方式标示不同物质的空间坐标。有时候我觉得数学公式比诗歌还要浪漫和荒诞。”
如果说黄朔菲的作品以一种颇具形式感的方式揭示着隐匿于现实背后的事物的内在关联及本质,唐国志的作品则多关注日常事物的发现与重组,强调人与物与世界的关系来达到内容上的共存和语言上的平衡;并注重精神性和多维度的研究与探索。
《旧世新生》通过长时间挤点堆塑的方式,将现成物置入白色造型,和不定数的圆洞或其他形状留空、或并置、或重组造型,相互契合。意图消解具体事物的属性和旨意,将自我经历和内在的输出寄予与现实世界与本真通向链接,接近并与自然与文明共存;达到自在、自洽、自由。亦尽力挣脱不安、规训和残酷的现实,窥寻理想,追寻并构建自由、和谐、纯净的新世界。
唐国志 旧世新生--异域空间6,丙烯,铁,木,塑胶制品,直径68x28cm,2023
唐国志最近的作品《旧世新生-异域空间》仿佛一个微型多重宇宙,对艺术家来说,“是多重维度和想象空间的再现与构建,虽来源于现实,但异于真实的现实世界;亦寄予更多的精神载量和无限可能性;自由、生长、遨游、共存在新秩序的时空里。”
同时展出的还有唐国志的三件影像作品《重层》《终究美丽》和《骏马潭行动》。其中《骏马潭行动》可以看作一次与“故乡”的对话。基于大自然与人的存在关系,他以家乡河滩为起点至家为终点近500米距离的爬行过程作为记录;试图将自己身体置入大自然中还原成物质的最初状态,无论是情感还是身体,将“归”这个愿望和最原始本能的神经冲动赋于自然界物质中,象征任何物质都有其生命属性,都应有其归宿境地。
王焱的创作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与表现手法。其作品涉及纸本、布面、装置、综合材料等不同的艺术载体。最近的综合材料创作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可能性。
绘画是在平面上组织,雕塑是在空间中找寻,贾科梅蒂的雕塑如同绘画中的速写,托姆布雷的雕塑也是靠近视觉中的层次感,他们都如同在画画。王焱的新作也是雕塑和绘画的结合:雕塑一样的形态,简约或浓烈的色彩,并且都有一个相对古典或生僻的名字,但与作品形态又十分契合。“汉字是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有些字并不认识但从结构上也能体会其大致感知,如同绘画的抽象表达。”
策展人张宗希认为,巴别塔相当于一个比喻,“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也在不断推倒和重建各自的艺术巴别塔。三位参展艺术家黄朔菲、唐国志和王焱分别通过各自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的不同角度和认知思路。”三位艺术家的作品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因此,这里的“重塑”包含两个层面:他们采用了与自己之前有所区别的材料或表现手法,更重要的,为自己同时也为他人提供了另外一种认知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