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台达电子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开始建设。图为台达智能制造示范线。 何绮莹 摄
1971年,当郑崇华望向台北新庄田埂边新建的台达电子,他也许没想到,眼前这座30万台币起家的15人小厂,在短短41年间,就从广东东莞“起飞”,发展为一个在全球拥有100多个营业据点、年销售额高达70亿美元的行业龙头;1967年,16岁刚进入台湾“铁路局”修火车的“拼搏小子”陈燕木也没想到,自己会在6年后把火车弹簧引擎工艺融入床垫弹簧,带领运时通家具从台北五股山走向东莞,又从祖国大陆走向世界,成为亚洲最大床垫制造企业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以郑崇华、陈燕木为代表的台商,在东莞这片热土投资兴业、自强不息,书写了与祖国共成长、“爱拼才会赢”的台商崛起故事,成为“东莞制造”的闪耀名片。
过去十多年,作为国际制造名城的东莞,经历多轮产业转型升级大浪淘沙,不断攀向全球价值链上游。当前,东莞正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加快迈进科创制造强市,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批行业龙头台企在东莞以增资扩产投下“信心票”,加快产业升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台资企业深耕智能制造,壮大东莞“专精特新”“隐形冠军”队伍;众多台商台企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成为智能升级、开拓内销的典范。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台中地区一家家具制造小厂来到大岭山考察,受到人工成本优势、交通便捷、惠台政策等一连串利多“攻势”后,最终决定走出台湾、落脚东莞——这是全国台企联荣誉会长、台升家具集团董事长郭山辉第一次选择东莞的故事。
随后几年,郭山辉说服多家台湾当地家具生产上下游配套工厂,一起到大岭山投资,由此,东莞家具企业首次聚集联合设厂。
来莞投资的台企,在初期往往规模较小,获利后才扩大生产、追加投入,往后的投资规模也随之扩大,领域逐渐拓宽,进而整合上下游生产链,并购海外知名家具品牌,成为布局全球的家具大企。郭山辉介绍,在他担任东莞台商协会会长期间,台升集团在政府支持下参与了台商首创项目,如东莞台商大厦、台心医院等,为广大台商提供更优的商业总部与医疗环境。截至2022年,台升投资总额达8.79亿港元。
同样位于大岭山的另一家台企——运时通控股集团(下称“运时通”)也作出了相似的选择。这家成立于1973年的老牌家具企业,以床垫起家,在东莞逐步扩张软床、沙发等家具版图,全方位垂直整合生活健康服务产业,最终成长为拥有中国台湾、东莞、美国加州三大生产基地,年产能超百万张的亚洲最大床垫生产企业之一。
聚集了台升家具、运时通等众多家具品牌的大岭山,素有“中国出口家具第一镇”的美称,近年来更是大力推动家具行业走向数字化。“伴随着家具行业转型升级,我们聚焦智慧家居,引进国外高新科技,运用互联网思维,让公司业绩保持30%的年增长率。”陈燕木透露。
今年3月,在2023大岭山家具产业高质量发展品牌盛典上,大岭山镇家具产业增资投产协议同步展示了三个代表性项目。其中,运时通计划投资7.1亿元建设运时通科技智谷园区项目,引入高端上下游产业链进驻,打造新型智能家居产业园,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14.1亿元。
东莞是台商台企在大陆的大本营之一。台商台企愿意在东莞增资扩产,离不开东莞优质的营商环境。东莞曾多次提及,要全力以赴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广大台商在莞放心投资、舒心兴业、安心发展。
2022年,东莞为重点台资企业争取配额、提供水路通道,支持富强电子增资扩产,加快明门实业“工改工”审批速度等,这些都让台商台企看到了东莞提供的优质服务。
7月19日,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东莞召开东莞台商座谈会,9名台商代表介绍了所属台企在东莞发展的状况,并就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助台企转型升级等提出意见建议。
“2022年,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方案申报,我们就热切期盼能尽早批准。”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下称“东莞台商协会”)会长、骅国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宏钦表示,在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带来惠台政策的加持下,有望推动台资企业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莞台经贸文化科技人才交流也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在郭山辉看来,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有助于加快打造东莞台商产业园区新高地。“我相信这可以推动包括东莞台商在内的广大台商台企,在祖国大陆的发展迈上新台阶。”
台湾歌手郑智化在1993年写了一首歌,歌词写道:“放眼看大陆遍地是台商”。就在一年前,进入大陆的台商大军中,郑崇华选择到东莞落子,设立了台达集团在大陆的第一家工厂,自此迈出全球化的脚步。
2007年7月又是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台达电子再投资1亿美元,在石碣新建鹤田厦厂区,将产量和技术指标均排世界前列的高电能风扇、节能风扇全部放到东莞生产。同年,东莞基地的生产就占了台达全球营业额的三分之一。
在台湾产业界,郑崇华被尊称为“台湾环保教父”,秉持“环保、节能、爱地球”的经营使命,带领台达步入IT产业世界500强,将交换式电源供应器与直流风扇产品做到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东莞见证了台达从单一零件厂到全球龙头企业的飞跃,台达也见证着东莞从世纪初的“IT新都”变作如今的“科创新城”。
2012年,台达能源科技公司诞生,协助东聚电子、信义玻璃等大型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管理。2014年,台达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年开始,台达针对生产基地实施大规模的智能制造计划(Delta Smart Manufacturing),以建设“绿色智能工厂”为核心,革新生产模式,全力推进生产制程自动化和物流智能化。
一直以来,东莞深入贯彻落实“粤台48条”“莞台77条”等政策,深化全省“台资高质量发展”“惠台暖企”行动,吸引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台资企业在东莞集聚,汇集了包括合泰半导体、矽德半导体等20多家台资半导体企业。
数据显示,东莞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6家,近三年增长38%;规上台企数量达1104家,内销占内外销总额稳定在六成以上;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超340家。
“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与我们台商息息相关。东莞台商协会有2600多家会员,40%以上从事电子信息产业。”陈宏钦表示,越来越多台企成为“专精特新”“隐形冠军”,这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领,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今年,骅国电子通过了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审核。这家刚满30岁的东莞台企,深耕于机电整合的技术研发与制造,拥有连接零组件、无线零组件、汽车电子三大产品事业,为英特尔、超威半导体(AMD)等超2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产品服务,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20多个国家地区。
“我们提供的是定制化的产品解决方案和系列化的标准产品,加上逐步完善的智能制造技术,从而赢得国际大厂的信任和稳定合作。”陈宏钦说。
今年7月,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广州下线,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拥有多年汽车电子研发经验的骅国电子早早已在大陆布局,与近20家车厂均有合作,近年来“出海”步伐大大加快。
陈宏钦表示,公司正计划申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未来将持续投入科技产业,以自主品牌与ODM双轨发展,力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零组件和电子产品设计制造服务大厂。
说起东莞台企,明门(中国)幼童用品有限公司(下称“明门”)几乎无人不晓,30年来其业绩节节攀升。台企在东莞数字化转型升级之风,从走进明门实验室的那一刻便扑面而来。
每天,一场场儿童安全座椅碰撞试验在这里发生,一声声碰撞声、一次次调整力度,一关关严格检测,数字化“细琢”出了明门儿童安全座椅的口碑和市场。至今,明门设计的产品累计获得23次德国红点奖,拥有各项专利1000多个,公司在婴幼儿用品开发领域早已享誉世界。
“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既是顺应潮流,也是把握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机会。”明门副总经理江奇莹表示,近年来明门正进行智能化改造,积极推动工业4.0智能制造转型。
具体来说,在生产技术自动化上,明门应用自动焊接、自动冲压弯管成型、自动喷涂等工艺,节省大量人力,同时还确保了生产过程的高度一致性和精确度;在生产能力布局上,明门引入自动仓储系统和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大幅降低仓储和物流成本,提高货物出入库效率。
同样,数字化转型之风也“刮”进了东莞广声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下称“广声”)。一块块木材沿着各式机器铺成的生产线运动着,测量、切割后,只需要在机器上选择设定规格,木板便能变成任何想要的形状。打磨、上色、组装、包装,一个个木质玩具便从广声走向全球各类零售商场。
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广东片区区长、广声董事长翟所领表示,广声早在十几年前便引入了ERP(一体化管理)系统,所有采购、进货、出货、接单,乃至数字控制的生产机器都在里面完成。
对于广声而言,数字化转型是节省成本、增加产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必然选择。翟所领说:“现在人力从4500人降到1000多人,但产值还翻了一倍。”
据介绍,台达每年将营收的8%以上投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在人工最密集时期,台达拥有超5万名工人,如今,工人降为1万名,但公司的产值不降反增,为原来的2.5倍。
台达机电事业群智能制造事业处亚太区总监杨应龙介绍,企业内部不仅匹配了完善的数字化系统架构和系统服务,也为外部伙伴提供数字化转型的一站式产品、方案及服务支撑,涵盖家电、汽车电子行业。
转型带来的另一个喜人变化,藏在销售市场的占比之中。东莞规上台企内销比例逐年上升,内销比例在内外销总额中稳定在六成以上。
产品内销是明门近几年战略布局的重点之一。据介绍,公司很早就开始战略布局国内市场,至今在全国进驻超1000家门店。通过体系化打造品牌、“种草”式“软广”品牌植入、直播带货等形式,明门正逐步发掘国内市场潜力。
不难看出,在莞台企纷纷开始颠覆传统的门店卖场模式,抓住国内线上平台卖场掀起的风口,尝试时下流行的直播带货,以互联网思维打开新销售通道。
尝到了数字化转型的“甜头”,明门更加坚定了扎根东莞发展的信心。明门年产值已突破60亿元,近年来开始了三次“大手笔”的增资扩产,其中两次都聚焦在布局高端自动化仓储物流上。
2016年,明门投入使用了近3万多平方米的总部大楼,进一步满足了公司各项功能需求;今年10月,明门投资5.5亿元建设的青皇新厂区将投入使用,建成高端自动化仓储厂房、自动化生产车间;明年,明门又投资5亿元对老旧厂房“工改工”,用于建设高端自动化仓储、制造产线和员工宿舍楼。
此外,东莞台商协会还成立了数字科技推动小组,并计划今年和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在东莞成立产业发展推动小组,为广大的会员企业搭建服务平台。
目前,东莞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计划在未来3年内建成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在莞台商台企,正迎上数字化转型风口,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35年来,莞台合作早已融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探索台商台企高质量发展之路,自2019年开始,东莞提出创建国家级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探索性举措,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东莞在推进两岸融合方面有什么优势?如何进一步推进两岸融合?为此,南方日报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
南方日报:台商台胞扎根东莞发展已有30多年,你认为东莞台商对东莞经济发展,尤其是构建如今的产业结构,有什么影响?
盛九元:台商的进入直接影响到东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最早的制衣制鞋,到家具、电子信息产业,以及高新科技领域,整个过程中,台商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积极推动的角色。在东莞的经济发展中,台商有一个重要特色——专注制造业。东莞是制造强市,台商恰恰是东莞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乃至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莞需要不断向外扩展市场、提升产业能力、扩大产能,台商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海外布局能力较强,如果能够互相结合的话,会对东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南方日报:你认为东莞在推进两岸融合方面有什么优势和特点?未来如何进一步推进两岸融合?
盛九元:作为台商最早进入大陆的地区之一,东莞在推进两岸融合上做了很多的工作。在两岸融合发展中,过去更多讲的是“融入”,对东莞来说,就是让台胞更好地融入东莞发展中。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两岸交流,东莞在让台商更好、更有效地融入当地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未来,东莞可以借助既有的台商台胞基础,让东莞台胞台商更亲密地融入千万市民,让他们成为连接两岸的纽带,把两岸融合的实践和成效带回到台湾,让台湾民众更深地感受到两岸融合发展成果,实现双向互动;同时,东莞可做出更多尝试,建立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结合台博会、台青创业就业项目等,助力东莞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助推东莞现代化建设。
南方日报:为推动台资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东莞正积极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盛九元:在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过程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内容是对于制度创新的探索。一方面,东莞应该在人才制度、招商制度方面创新,破除人才引进、知识产权领域的障碍,让更多台胞愿意在东莞创业就业,推动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东莞应该吸引台商落户,以制度创新携手台商“走出去”,共同攀升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拓展国际市场。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东莞可以探索莞台人才合作培养的模式,吸引台湾大学生在东莞学习、创业,形成完整的人才创新发展体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kaiyun官方网站kaiyun官方网站